links: Franklin Marshall Sac Chanel Chaussure Converse Nike France Abercrombie Longchamp Pas Cher Polo Ralph Lauren Sacoche Louis Vuitton Abercrombie Milano
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德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892  更新时间:2009/9/13 14:57:53  文章录入:makai  责任编辑:张东波

一、德国农业的基本情况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的心脏地带。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20万。地势北低南高,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9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也拥有高效的农业。全国约一半土地用于农业,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过去,德国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左右,但近年来这个比例不断呈下降趋势。2004年,德国农业总产值约为19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1%。但是如果将一些和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联系在一起,特别是饲料、农机、植物保护和肥料工业,以及营养工业、营养和食品的批发和零售业等计算在内,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约占7%

德国农业土地中,大约70%种植粮食作物。近年来,受市场导向和政策调节的影响,畜群数量有所减少,但畜牧业产值仍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德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36.6万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约126万个工作岗位,若将涉农工业全部计算在内,德国农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为4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

在德国农业企业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的同时,农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日益扩大,农业效率明显提高。据德国联邦统计局资料显示,至2004年底,德国共有44.7万家农场,平均面积为38.2公顷。德国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外,还额外地负有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即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物种的多样性、地下水、气候和土壤;美化乡村景观,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休息场所;为工商和能源部门业提供原材料。

二、德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做法

德国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在欧盟的农业政策框架下,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健全机构、明确职能。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和行政专区三级,共有16个州,14808个地区。州政府设立农业环境部,由农业、林业、乡村规划、土地(主要是地界方面)等管理部门和技术研究、咨询、培训等服务部门构成。农业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政府的农业政策、农业法规和提供公共服务;服务部门主要是提供农业技术和信息的咨询与服务,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村保险、农村会计等)、农业干部等。

在德国,为农民提供农业服务的机构除了政府农业部门以外, 还有一类是独立于农业部门但得到各级政府部分资助的农业协会。农业协会是按照自助、自负责任和自我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利益协调农民和农业企业产销活动,向政府提出各种建议,以促使法律法规合理化。农业协会的工作人员都是受过专业高等教育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他们每天收集各种对农民有用的信息,了解农民兴趣所在,说服政策的制定者。法律规定成立协会的条件是至少有7名成员,其中2个董事会成员,3名以上监督委员会成员,每年至少开一次成员大会。多个小规模的协会联合起来,逐步形成更高层次的协会。协会为交纳会费的会员提供免费服务,为非会员的咨询提供收费服务,收费低廉、明码标价。

除上述机构外,德国还有通过司法程序组织起来的农业职业联合会。该联合会同议会和国家机关合作,在各自行业的生产、销售、考察、交流等方面致力于农业发展。这种联合会的最高机构是德国农业中央联合会,中央联合会下设4个联合会,即德国农民联合会、德国农民合作社和信贷互助联合会、农林场主协会联合会、德国农业协会。联邦一级的联合会由各州、各区联合会提供支持,这些联合会虽不是政府部门,但执行着农业管理部门的某些职能。

()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德国的法律很多,涉及方方面面,很多规定极其细微、实用。其中,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规主要包括:

1.《土壤保护法》。德国于199931日开始实施《土壤保护法》,对土壤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土壤管理方面,防止土壤紧实和水土流失,加大已有防风的种植密度和面积;尽可能采用轮作方式,保持土表高覆盖度,减少土表的机械使用;作物残留物和有机物均衡处理,保持土壤适宜的酸碱度,以保证土壤微生物活力。二是在肥料管理方面,对施肥方式、措施,不同肥料的应用与管理,不同肥料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障土壤的肥力、酸碱度平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三是对于肥料中重金属的含量做出了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德国的土壤保护对可能造成土壤污染或土壤退化的相关规定比较具体,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动物保护纲要》。德国采取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农业自然保护区及杂草保护区等措施,来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1998年,德国政府制定了《动物保护纲要》,禁止人类伤害动物及利用动物进行试验。

3.《生态农业法》。德国为贯彻《欧共体生态农业条例》,于20034月实施了《生态农业法》。它主要规定了对哪些经过注册的生态农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产品的监测、检查或检测,对哪些违反条例的经营者的处罚等。

为保证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德国政府规定,生态农场必须达到以下要求:耕作过程中禁止施用化肥、农药和各类植保素;必须以常规方式饲养的禽畜的粪便作肥料;饲养猪、牛、鸡等畜禽的农场须改栏笼饲养为放养;须自己种植和加工饲料。此外,农场在转为生态方式生产6个月后才能申请验收,然后再经过两年接受检查的过渡期,其产品才能贴上生态农产品的标志到市场上公开出售。同时,政府还明确规定,市场中的进口农产品和食品必须严格的检验,不得出现任何德方认为可疑或不明的成分。

()政府财政大力支持。德国农业占整个经济比重很小,但因农业承担着提供食物、加工原料、保护生态的特殊使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德国政府很重视对农业补贴,资金来源主要是欧盟、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三个渠道。

欧盟每年从各成员国收取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27%作为欧盟共同基金,其中约55%用于共同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现在欧盟每年的农业补贴为430多亿欧元。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拨付6.15亿欧元给各个州, 16个州按联邦政府拨付资金的40%比例配套,专门用于农业发展。据资料显示,如果按农民人均计算,德国每年每位农民享受的补贴为1.7万美元;如果按照耕地面积计算,德国每公顷土地补贴300多美元。据了解,德国农民的收入中有约一半来自各项农业补贴及奖金。德国通过政府调节和干预的方式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进行多方面资助和保护,至今仍对农民给予大量补贴。

1.直接补贴。德国直接补贴始于1992年,作为降低支持价格的补偿。自2005年开始补贴简化,农业企业主只要按相关规定的某条款去做(如满足土地性质不变、实行环保的生产方式等),就可以按面积直接领取常规补贴,标准每公顷300欧元。在常规补贴基础上,还有特殊补贴:如坡度大、气候差、保护动物、自然放养、建造符合环保要求的牛棚等特殊对环保有贡献的,农民就可以申请补贴,按规定每月15日之前向当地的环保组织提交申请表,明确干什么事、有多大面积、有多少动物等,政府审查申请内容,并按5%随机实地抽查。

2.转型和维持补贴。从事生态农业经营农民的收入水平与传统型农业经营者相比大约低7%,所以德国对于企业从传统型向生态型的经营转型制定了严格的规定。首先企业必须是农场整体转型,不能只是局部性地从事生态经营(如只在部分面积或只对部分产品实行生态经营);其次整个转型期必须持续2-3年,而且只有经过至少1个月的转型期,其植物性产品才能作为转型产品出售。为了鼓励农民进行经营转型,德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不同作物转型补贴政策:如多年生农作物(如葡萄、樱桃等水果生产)在转型期每公顷可获得950欧元补贴,蔬菜生产可获得480欧元的转型补贴,一般种植业(主要是小麦等)和绿地生产转型补贴相对比较少,每公顷只有210欧元。

由于生态产品市场售价高出传统型农产品的部分,尚不足以弥补从事生态农业经营在劳动力投入和生产水平等方面的劣势,所以一直以来生态型农场的收入水平都低于传统型农场。要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就需要对生态型农场实施必要的经济补贴,这部分补贴被称为维持补贴。一旦一个农场被确定为生态型农场,那么它每年每公顷的生态经营维持补贴为:蔬菜300欧元,一般种植业和绿地生产均为160欧元,多年生农作物生产为770欧元。

()完善健全职业教育。德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农业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学校、高级农业专业学校和高等农业大学四个层次。农业职业学校培训时间为3年,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受过5-6年的普通教育。职业学校毕业后,可继续上农业专业学校学习3个学期,主要学习经营管理。农业专业学校毕业工作1年后,可继续上高级农业专业学校,学制1年,学习企业管理和营销,毕业后部分人将成为国家认可的师傅或企业主,自己经营或帮助别人经营一个企业;部分学生还可以继续深造。高等农业大学是指专科大学和本科大学。农业专科大学学制4年,主要学习应用技术,毕业后可获得农业工程师头衔。农业本科大学学制6年,读完本科可获硕士学位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总之,德国初级、中级、高级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贯穿了双元制教育制度,即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在学校学习必备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操作基本技能,把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就业体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德国很重视加强对农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培训。根据德国的法律规定:做普通农民的基本要求是从普通学校毕业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再到有关的农业专业学校学习至少两年。独立开办或继承农业企业的要求是在自家或别人农场中干活的普通农民,必须接受深造,取得相应的资格;即使是一个有长时间务农经历、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农民,也需要经过两年的学习,通过国家相关的考试后,才能获得独立经营农业企业的资格。近年来,德国政府又出台了加强农业教育的新计划,强调要全面更新农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更多的新型农民,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专门知识,以适应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正在兴起的基因农业发展的需要,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农业企业。另外,德国政府还充分发挥50多所农村业余大学的作用,并通过举办大量农业学习班、专题讲座及短期进修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近年来,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农业新技术、新信息得到快速传递,德国逐步向农业全面信息化迈进。主要的农业信息系统有:德国联邦农业科技文献电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农业生产技术网络服务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网络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模拟、模型技术和遥感技术等。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官方鼓励农产品经销部门在网上开设虚拟市场,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实现产品统一调拨、供货和进行各种协作。按照计划,德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生产据点和供应网,将开创农产品生产供应和流通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帮助、组织下,实现生产经济作物的农场与工业企业直接挂钩,发展并实现按需种植

德国已建成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即3S技术,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和灾害的检测预报上。大型农业机械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通过驾驶室安装的卫星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经计算机进行处理,可将土地精确定位,并按土壤营养状况,确定播种和施肥量。再如农业技术宣传资料的分发,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农业技术人员在计算机上将技术资料内容编写好以后,计算机自动完成印刷、折叠、装信封、印地址、封口、打捆、包装等一系列工作。

()推广种植能源作物。在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能源植物方面,德国也是着手较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政府就号召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以代替矿藏资源、化工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近年来,德国经济作物的种植在不断发展,为化工、造纸等工业部门提供了相当一部分原料。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成功地研制出了绿色能源;另外还利用生物技术制造人造蛋白;从菊芋植物中制取酒精;从羽豆中提取生物碱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实现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联邦政府每年拨款40多亿欧元用于工业作物的研究和开发,并成立了生物原料和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专门负责相关方面的科研以及新技

术、新工艺的推广。

()研究、实验及推广环保型产业。德国环境技术的出口已占世界份额的18.7%,高于美国(18.5%)名列世界第一。农业方面,在植物遗传育种,动物优良品种培育,动植物检疫以及工业原材料选育等方面广泛采用生物技术,越来越突出优质、抗性强的目标。生态农业企业已逐步组成生态种植业协会,其成员的共同行动准则是,每个生态种植单位应把自己看作是其所处生态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保护好自己生存环境里的生态平衡,要用农家肥来增加土壤的肥力,用生物方法来防治作物的病虫害。形成了自己饲养家畜,自己种植饲料作物或牧草,注意轮作,一块地里不连续种植某一种作物,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的意识。此次考察的佛伦斯堡现代化农场就形成了生态良性循环经营方式。农场有耕地1300亩,奶牛1200头、肉牛1300头,有雇员45名、学徒6名。在自家农场机械化种植饲草,全自动加工系统生产饲料;每头牛从出生就有身份证,采用电脑控制专家管理系统对牛的生长、饲养和防病情况进行记录、监控;奶牛挤奶采用转盘式全自动挤奶装置;牛粪便清除采用全自动循环式清除设备,直接将粪便排入地下管道,再流入沼气池,利用粪便生产沼气,部分沼气自用,剩余部分发电,沼气渣是上等肥料,还田可种植出无污染的农作物。

()推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随着德国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化,政府制定了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

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还包含有收入政策和结构政策的因素。两德统一后,原民主德国所在的州全部加入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整个德国形成了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989年德国政府出台的提前退休制度也是改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之一。该制度鼓励中老年农民提前放弃农业,把农田交给年轻的农民,有利于改善就业人员的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从事农业的中老年人及其在农场劳动的家庭成员,因终止农场等失业的,可以得到赔偿金。19951月,政府开始对农业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使农民老年保险金有了可靠的保障。

三、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必然的选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高度重视我国农业可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人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乃至今后,中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科技与文化素质差的基本国情还难以根本改观。同时,农业与农村发展还面临着食物安全、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持续性的挑战。

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

压力。截止2005年底,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3.07亿,其中农村人口7.45亿,占总人口数的57.0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255元,仅占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02%,城乡生活水平不断扩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人口仍然将呈刚性增长,每年净增加人口近800万,预计到21个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劳动力人口将有10亿。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贫困——资源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自然资源量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造成人类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对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掠夺性开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匮乏。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2005年全国耕总面积130039.2千公顷,全国人均耕地1.49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我国32个省 (区、市)中,已有7个省()人均耕地在不足1亩,其中6个省() 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79亩的警戒线。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比较严重,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同时,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占用量不足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此外,水涝灾害和地下水乱开滥采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公里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公顷;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总之,我们面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德国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我们认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一是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二是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三是依法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耕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

2.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一个天生弱质的产业,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和农产品普遍的低值性。因此,要切实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大幅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2450.31亿元,占支出总额的7.22%,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512.63亿元,仅占农业支出总额的20%。无论是依据历史状况还是按照国际惯例,我国对农业的投入都还有很大的上调空间。加大国家投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国家、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农村电力、水利、交通、环保等公共物品、基础环境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加强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以及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根据WTO有关条款,这些方面的国家投入是符合绿箱政策规则的。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政策性补贴的力度,即建立和用好黄箱政策体系。按照发展中国家农业补贴不超过农产品产值10%的范围规定,依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实际情况,确定我国农产品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和投入品补贴的政策体系。按照世贸组织规定的计算方法,我国的农业综合支持总量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按照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值和补贴情况测算,我国约有1500亿元左右的补贴空间。这种补贴应该是多方位的,补贴的结构与方式必须改革。如国家可以给农产品更宽的价格支持政策;可以减免税收;可以建立农业保险体制;可以成立政府直管的农业信贷公司,为从事农业的农民提供全方位的资金信贷支持等。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培植和发展生态农业,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技术,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根据需要,合理、适量施用化肥、农药,要强调生态系统内部资源潜力的深度开发;要强调结构模式多样,以适应全国复杂多变的地貌与环境条件等。

立体农业是生态农业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实施的果园立体结构、水田立体结构等,应大力推广。此外,以土为主,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以林草为主,造林种草与封山育林相结合,林粮间作,以短养长:以及秸秆还牧、牧肥制沼气、沼气渣还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

4.强化科技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科技进步是农业持

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人均农业资源日益紧缺的现实,必须建立资源高度节约型的农业体系,并逐步形成高投入、高产出、低成本、低污染的集约、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在策略上应当坚持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集成开发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是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的基础。我国农业生产要具有后继能力,更多地要靠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度的技术改造,向现代农业迈进,一方面应注意研究和推广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各种优良品种和作物栽培技术,使农艺科学化,另一方面,必须继续发展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化肥化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状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我国农业发展到高产优质高效的新阶段。

5.遵循地域差异性,促使经济区域化发展。国地带差异性大,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与模式亦应有所不同。东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育较好,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与商品化率较高,以工业、第三产业的收益补助农业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长期低成本工业化与城市化累积起来的环境污染与耕地资源的锐减。未来发展应以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促进农村实用科技推广应用,以及产业转移与替代升级,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的综合化、生态化与高效性;

中西部地区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劳动力素质较低,特别是广大山区农村面临着土地严重退化与农村相对贫困化的双重压力。农村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产生的资源衰竭与环境退化。为此,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将强调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和农村脱贫致富。

在省域层次,立足比较优势的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如加快黄淮海地区小麦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和柑橘产业带、新疆棉花大业带、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玉米、大豆产业带等建设步伐,以质量与效益提高替代传充的数量扩张,从而实现地区性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6.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农业发展与保护两手抓。农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农村,农民是主要的参加者,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和深入程度及成败。应根据各地区农业资源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职业培训班,学习适于当地生产的种、养管理技术。同时,尽可能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和生态文化意识。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始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加入适宜的当地农业生产知识和生态环境教育内容。鼓励当地掌握技术知识的农民更好地传播科技知识,真正发挥出带动其他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作用。

7.建立各类专业协会组织。从发达国家看,德国的农场主合作社对农业的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服务作用。而我国家人口增长、技术落后、集资困难以及政府干预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农业和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客观上就需要建设和发展社区共同管理与决策体制。我国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还处在初步的发展阶段,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如合法地位的确立、信贷的获取、为农民提供筹资、融资和营销服务还有很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业投入的一项有生命力的长期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可持续展发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直是政府赋予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务必要扎实做好。一是加速中低产田改造。据统计,全国现有耕地中高产田的比例仅占28%,缺乏灌溉条件或设施的望天田还有11亿亩左右,许多地方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带病运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总体上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农业综合开发要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布局,制定中低产田改造总体规划,继续坚持集中投入,连片开发。要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通过打井及配套设备、输变电工程、土壤改良、排灌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农作物得到及时灌溉,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也为推动设施农业和机械化耕作创造了条件。二是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我国现有效灌溉面积2641.9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0%。灌溉是确保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条件,农业综合开发要要坚持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并举的方针。建设标准要逐步提高,适应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和抵御更大自然灾害,有效利用农业水资源,提高农业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广旱作农业,努力建设一批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和旱作节水示范基地。逐步建立有利于节水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和运行机制,注重改进灌溉制度,加强灌溉管理,努力做到科学灌水、适时适量灌水,尽量减少各个环节的灌溉水量损失,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三是重视农业清洁生产。在中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增产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高投人来推动。据估计,目前中国受劣质化肥和农药严重污染的农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7%。因此,农业综合开发要在项目区积极发展绿色产品无公害生产,转变过去主要依靠化学物品高投人和粗放经营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着力建成不同层次规模的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生态能源项目节水,寻求既能增加农业生产,又能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持续发展模式。四是加强生态治理项目建设。要以植树种草、改良草场、治理水土流失、防沙治沙为主要内容,重点加强环京津、河北坝上、内蒙古和西北等生态脆弱地区及其他跨省区、跨流域的生态项目建设,逐步改善这些地区生态脆弱的局面。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建设需求,安排专项生态示范项目建设。围绕中低产田改造,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认真搞好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努力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断增强农田防护能力。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要通过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实现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目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产业化以农业经营活动的市场化、集约化为主要内容,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应是发展精品畜牧业,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比重一般都超过60%,中国的畜牧业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但其产值比重只有28.5%

大力发展畜牧业与稳定种植业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要搞好规划,确立主导产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从政策上按照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有利于从总体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靠山养山、靠田养田、靠水养水,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扶植,发展绿色农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支持农业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

本。发展农业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种技术、信息服务,为农产品销售疏通渠道,降低农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这本身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要积极扶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平台,提供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气象信息及进出口信息等服务。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在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花卉、土特产品等农产品集中产区,有重点地扶持一批上市量大、交易范围广,由法人实体经营,交通方便、具备储运能力,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地批发市场,搞好场地、道路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功能,降低农业生产经营费用

4.适应农业持续发展要求,加大科技措施的投入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农业生产要想取得最大的效益,就必须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新的优质品种,培养农村生产能手和科技带头人,为实现现代农业奠定基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选择和开发措施的制定,不仅要有科学的依据,而且要有一定的科技作支撑。要加强种子、种苗和种畜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通过项目实施集中展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而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上、跟着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的示范区。

5.取长补短,加强农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与交流,也是当今各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多年执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学习借鉴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例如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普遍实行的县级财政报账制、招标制和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等,不断提高内资项目的管理水平。下一步,农业综合开发还将申请利用亚行贷款和国际环球基金项目。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进一步开展农业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锡蒙羔宅火锅是一个私宅火锅店连锁加盟业态
●锡蒙羔宅火锅由锡蒙羔羊肉和世界屋脊羔羊肉来支撑
锡蒙羔宅火锅老板用微信与社区顾客互动营销
●锡蒙羔宅火锅店开展快递包裹宅寄存服务取悦小区顾客



●私宅火锅店是小区居民的社区公共餐厅
●私宅火锅店拥有宅涮锅宅香锅宅炖锅宅鱼头等业态
私宅火锅店与麻辣宅香锅食材相同业态之间可跨界兼营
私宅火锅店采取线上线下结合O2O方式开展业务



云贵高原水牛肉干+青藏高原牦牛肉干+内蒙高原猛牛肉干
东北平原野水稻米+内蒙草原稻鸟大米+云贵高原生态香米
●青藏高原藏酷牦牛肉+内蒙草原锡蒙羔羊肉+林海雪原黑白野猪肉
●锡林郭勒草原锡蒙羔羊肉+呼伦贝尔草原呼蒙羔羊肉+世界屋脊草原藏酷羔羊肉



●顾客利用网络途径深入到锡蒙羔牧场选购活羔羊
●锡蒙羔牧场对顾客选定的活羔羊现场屠宰预冷配送
●冷鲜锡蒙羔羊肉经由物流配送到顾客指定的就餐酒店
●联系自己熟悉喜欢的酒店组织亲朋吃锡蒙羔手抓肉火锅



●牧场主按预订时间把现宰冷鲜野猪肉配送到顾客就餐酒店
●就餐酒店开放平台利用顾客网购野猪肉制做本店招牌菜
●顾客在本地酒店就请朋友吃东北特色黑野猪肉杀猪菜火锅
●顾客利用社交化工具与就餐亲朋约定就餐地点时间



●社区宅食坊建设在社区里是小区居民的公共厨房
●有“宅笼包、宅米饭、宅粥坊、宅火锅面、宅火锅饺”等业态
宅食坊定位社区厨房从事一日三餐本地生活服务
社区宅食坊加盟店就近送餐到门随叫随到即时送达



●社区宅卖店建在住宅里是小区居民的公共冰箱
●有“野猪肉宅卖店、酷牛肉宅卖店、野稻米宅卖店”等业态模块
●社区宅卖店老板同社区消费者是邻居关系便于社交化
居民用手机可就近在社区宅卖店网购锡蒙羔羊肉和鸟鸡蛋



●私宅茶餐吧是小区居民的社区会客厅
●私宅茶餐吧建店成本低是宅人的创业就业场所
私宅茶餐吧把餐饮与休闲两种业态跨界组装在一起
在社区宅咖啡吧喝茶聊天会朋友具有地域方便性



三原三宝
    三原三宝指的是“青藏高原的藏酷牦牛肉、内蒙草原的锡蒙羔羊肉、林海雪原的东北四野猪肉”。拥有三原三宝既饱餐了羔羊肉,还享受了野猪肉,更品尝了牦牛肉。‘三原三宝3肉礼盒’是一个稀缺性极强的礼品件。礼品是奢侈品,讲究稀缺性,要让消费者感到物超所值。产品应该来自原产地。野猪肉最好来自牡丹江地区,这里是林海雪原的原产地。牦牛肉必须来自青藏高原,羔羊肉一定要来自内蒙草原。

    “三原三宝3牛肉干”是一个创意产品。这里的三原指的是三大高原,即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蒙古高原。这个三原三宝是“青藏高原牦牛肉干、云贵高原水牛肉干、蒙古高原蒙牛肉干”。与同类牛肉干产品相比,“三原三宝3牛肉干”具有显著的差异化。除了三原三宝牛肉干,还要推广“世界屋脊藏酷牦牛肉干”。

    手抓羊肉是民族地区的重要饮食文化,现已形成各种各样的手抓衍生产品,如同金融衍生产品那样品种丰富。在民族地区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手抓羊肉,每家餐馆酒店都有自己正宗的手抓羊肉。“三原三宝3羊手抓”采取‘手抓+火锅’业态形式。是三种带骨羔羊肉(锡林郭勒草原的锡蒙羔、呼伦贝尔草原的呼蒙羔、世界屋脊草原的藏酷羔)。这里的“三原”指的是三大草原,即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世界屋脊草原。
三原三宝
    三原三宝野猪排骨应用在“家常锅”中,由三种野猪排骨组成。世界屋脊牧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牧场,世界屋脊藏酷香猪肉是世界上最原生态的猪肉。通过“三原三宝3猪火锅”,您能够品尝到稀缺性极强的青藏高原藏酷猪排。能够品尝到绿色低碳的内蒙草原四野猪排。还能享用到风味独特的林海雪原黑野猪排。
三原三宝
    “三原三宝3肉拼盘”应用在“宅火锅、宅香锅,杂粮锅”中, 是一个拼盘里的三种肉(青藏高原牦牛肉、内蒙草原羔羊肉、林海雪原野猪肉)。您通过‘三原三宝’这一盘肉,就能尝遍大半个中国。从青藏高原到内蒙草原延伸至林海雪原。‘三原三宝’能够让您领略青藏高原风采、内蒙草原风味、林海雪原风光。


 


  

    中国羔羊肉看内蒙古,内蒙古羔羊肉看锡林郭勒草原。当年育肥生产的乌珠穆沁羔羊肉,就是锡蒙羔羊肉。这也是<锡蒙羔火锅>的原料羔羊肉。由于使用中国最好的羔羊肉,所以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内蒙古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羔羊,这里是<羔羊肉火锅>的天下。其中,锡蒙羔羊肉最为著名。锡蒙羔羊肉过去曾为宫庭贡品,被认为是顶级羔羊肉。



   

    <锡蒙羔火锅>使用锡林郭勒草原生产的锡蒙羔羊肉,也有呼伦贝尔草原生产的呼蒙羔羊肉。这些具有内蒙古草原特色的羔羊肉,是高端羔羊肉产品。是<锡蒙羔火锅>的专供羔羊肉产品,是<锡蒙羔火锅>的专用羔羊肉品牌。



   

    锡蒙羔羊肉是中国最好的羔羊肉,是<锡蒙羔火锅>的原料羔羊肉。锡蒙羔羊肉火锅店越开越火,原因在于锡蒙羔羊肉好,靠的是苏尼特羔羊肉,还有乌珠穆沁羔羊肉。


羔羊肉

    内蒙古是羔羊肉的故乡,你涮完锡蒙羔羊肉后,再煮上几绺手擀具有世界屋脊特色的青稞面。一顿美滋滋的锡蒙羔羊肉,再加上世界屋脊青稞面,就这样余味无穷地完美实现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