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s: Franklin Marshall Sac Chanel Chaussure Converse Nike France Abercrombie Longchamp Pas Cher Polo Ralph Lauren Sacoche Louis Vuitton Abercrombie Milano
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东北酷牛产业模式
作者:生态畜牧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785  更新时间:2015/3/27 17:18:40  文章录入:张东波  责任编辑:张东波


东北酷牛产业模式

 

我国养牛业需要围绕‘产业链一体化’进行规划布局:以养牛场户为单位实行‘种养结合一体化’,调整养牛品种结构推行‘乳肉结合一体化’。以合作社为平台实现‘养加结合一体化’,在产业链层面实行‘虚拟一体化’。形成有分有合有实有虚的产业链组织体系,建立起产加销利益联结的长效机制,为振兴我国牛业提供技术路线与组织体系保障。

 

一、在农户中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

 

我国农民为什么放弃养牛呢?主要原因是养牛不挣钱,甚至赔本儿。农民养牛为什么会赔钱呢?笔者认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种养分离的生产方式导致饲养成本高,也导致交易成本高。

 

造成种养分离的根源,是由于对中国肉牛业未来发展趋势的误判,他们武断地认为中国未来靠一家一户养殖肉牛的环境条件不复存在,依靠一家一户分散养牛已不现实,散养户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肉牛养殖一定是规模化集约化的天下。

 

由于我国养牛业片面追求大型规模化,养牛场户自家没有足够的草场进行放牧,也没有大量的土地用来种植饲草饲料。所以,饲草需要购买,饲料需要购买,牛犊需要购买,劳动力也需要花钱雇佣,提高了饲养成本,也提高了交易成本。

如果以农户为单位实行种养结合,饲草饲料自家种植,劳动力来源于自家,牛粪由自家农田消化,牛犊来源于自家母牛,滚雪球式发展壮大,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养牛农户的持续发展能力。

 

所谓种养结合,就是种植也与养殖业在一个农户种紧密结合。在种养结合模式里,养牛户有配套的草场资源,或者有配套的土地资源,可以种植饲草和饲料。采取种养结合模式,牛粪便直接进入农田资源化利用,减少了购买化肥的投资,降低了种田成本,费用低廉地实现了环保治污,提高了土地的土壤肥力。

 

把种养两业紧密地结合在一个农户家庭内,能够减少了交易环节,减少了资金占用,减少了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由于能够廉价获得饲草和饲料资源。牛犊也自繁自养由自家母牛生产,能够利用实物资源替代短缺的货币,降低了农民从事养牛业的资金门槛。

 

在种养分离制度下,种养两业分别由两个利益主体从事,需要发生交易,需要由货币作中介才能完成。种养结合能减少资金的制约,那些养殖大户自家劳动力不足,需雇用劳动力,也需支持货币资金。而小户则尽量利用自家的闲散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与激励管理费用。农户实行种养结合,两条腿走路,可以脚踏种养两只船,左右逢源,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二、 饲养“肉奶两用牛”提高养牛综合收益

 

当前,市场上公牛价格普遍高于母牛,公牛尽管价高且十分抢手,价低的母牛不断遭到养户的遗弃。主要原因是‘掉价’,在养牛役用的历史时期,母牛除了役用还能通过产犊创造价值,现在母牛失掉了役用价值,只有单一的肉用价值,但奶牛的肉用性能较之公牛逊色许多,这样就发生了‘公母价格倒挂’现象,由于母牛仅有单一的肉用价值,而且肉用性能低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就遭到屠宰和淘汰,就出现了能繁母牛全国范围大幅下降的情况,就引发了犊牛架子牛短缺的现象。

 

让母牛免遭屠戮的出路是提高母牛的利用价值,母牛的长项是生牛犊,母牛的增值也要围绕母牛的长项来挖掘,让母牛生出有价值的牛犊,‘母以子贵’,生出的牛犊增值了,母牛的身价自然也就提高了。母牛生犊的生理过程,也是产奶的生理过程,如果让母牛在生出一个有价值的牛犊的同时,还能大量产奶,像专用奶牛那样产奶,它就变成了奶牛,通过大量产奶提高了自己的身价,它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多的价值,让人们像宝贝一样的来饲养它,就可以免遭‘杀戮之灾’。

 

在我国传统农耕产业体系中,牛定位为耕牛,是拉拉犁耕田的工具,是驾车使役的动力,这样,在传统社会里,我国养牛以役用为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牛种也适应使役的需要,走向专门化的道路,我国的牛适合使役,但是逢长必短,在使役方面是长项,在肉用奶用方面则是短项。

 

时代变了,我国也进入了工业化社会,进入了现代化社会,拖拉机代替了耕牛,汽车代替了牛车,使役的用途被时代淘汰了,牛也要与时俱进,也要更新换代,也要转型再造重塑,这就是根据人类新的需求,根据人类对奶的需求走奶牛的路子,根据人类对肉的需求走肉用牛的路子。我国的牛在转型过程需要有方向,也需要有路线图。我国养牛要沿着由役用向肉用奶用的方向转型,要走‘肉奶两用’的路线,实现肉奶双收,肉奶皆优。

 

农民单一饲养肉牛其收益仅是单一的牛肉,饲养36月龄的肉牛,期间毫无回报,没有综合收益。如果是肉奶结合牛,期间可以收获奶,农户获得了鱼与熊掌兼得的效果。将肉牛转型为肉奶两用牛,就拥有了弹性灵活。牛奶过剩时向肉倾斜,牛肉过剩时向奶侧重,反之亦然。每头牛都是一个生产车间,亦肉亦奶,肉奶结合。奶农可获得综合收益,既有奶的收益,还有肉的收益。养牛户拥有了微观调控的主动权,能够动态调节肉与奶的多与少,增强了适应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扩大了养牛业的生存空间。

 

在我国需要把乳肉结合起来,将肉与奶具体地结合在每头牛身上,向肉牛要奶,实现乳肉结合一体化发展。饲养乳肉结合牛,奶农既获得牛奶的收入,也获得牛肉的收入,获得的是综合收益。发展肉奶两用牛,既是奶牛业摆脱困境的突破口,也是肉牛业振兴发展的出路。肉奶两用牛模式,将肉与奶结合在一头牛身上,既要奶,也要肉。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增强了抗风险和抓机遇的能力,可以弹性灵活地应对市场波动。根据市场行情,通过延长或缩短母牛饲养周期等,来调节肉与奶的产量,调节市场的供求。

 

乳肉兼用的德系西门塔尔牛肉用性能与专用肉牛品种接近,远远高于奶牛。(成年公牛体重可达1200kg,育肥牛日增超过1300g,成年母牛不低于750g),产奶性能与荷斯坦牛不相上下(年产奶量可达7T)。我国农业部已与德国有关部门合作推广德系西门塔尔(弗莱维赫)乳肉两用牛项目,并确定了内蒙古、吉林等七个项目省区。

 

推广肉奶结合牛的号角已经吹响,东北地区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参与。我国肉用牛种群基础庞大,且多是西门塔尔改良牛,这是发展我国肉奶结合牛的宝贵资源,是现成的种群基础。实行肉奶两用牛的战略转型,不用耗费巨资大量到国外购买奶牛,利用德系西门塔尔牛冻精冷配技术,我国的肉牛业就能够低成本地迅速地大发展,还能带动奶牛业低成本迅速地大发展。

 

世界牛业强国的肉牛产业体系,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量身订做的,没有照搬照抄获得成功的例子;都是自主创新的,没有跟随模仿成功的例子,发达国家的肉牛产业体系,都扬长避短地利用了本国的资源要素,产品结构都针对了目标市场,生产方式都遵循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

 

我国农区发展肉牛产业,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成本低品质优效率高的产业体系。把每头肉牛作为一个生产车间,向肉牛要奶。把肉与奶结合在一头牛身上,既收获肉也得到奶,肉奶兼得。

 

在饲养环节,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实行种养结合,自繁自养的经营模式,推广生态型的肉奶牛牧场。将东北数量巨大的玉米秸通过免铡就近青贮技术,转化为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围绕肉奶牛的产业化,整合社会的屠宰场、乳品厂、饲料厂资源,以品牌为龙头,构建产业加销一条龙的产业联盟,形成产业集群。

 

三,由规模育肥场向农户自繁自养发展方式转型

 

西方国家过分强调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率,畜禽生产以消耗大量粮食为前提,忽视了畜禽对粗饲料的利用能力。我国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过程中,也路径依赖地引入了这一模式。工业化畜牧业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产量。弊病也同时涌现出来,由于严重忽视畜禽对青粗饲料利用,大量耗用粮食进行畜禽生产,目前典型的奶牛日粮中,精料比例高达50%--60%。育肥肉牛日粮精料比例更是高达80%以上,甚至100%;导致饲养成本过高,削弱了我国肉牛业同澳大利亚新西兰在成本方面的竞争力。

 

牛与羊等反刍动物具有瘤胃、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瘤胃微生物。这种特殊的消化道结构赋予了牛、羊的特殊能力,它们能够有效地消化利用青粗饲料。发展养牛业就是利用其具有转化饲草的能力,让牛将人类不能利用的牧草秸秆转化为肉奶等食品。通过养牛能够把不值钱的东西转化为值钱的东西,为养牛户创造价值。如果让牛吃玉米大豆进行精料育肥,就是‘扬短避长’,就埋没了养牛业低成本的优势。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的调查数据:“全舍饲养能繁母牛,全年饲养费平均每头1645元(精粗饲料,人工、折旧、煤、电、水、配种、防病治病等费),犊牛从出生至断奶180天的饲养费150元,合计1795元。可繁母牛以群体70%产犊率计算,犊牛8个月断奶后售价为每头2000元,每头可繁母牛年均产犊0.7头,即饲养一头成母牛年收入每头2000元×0.7头=1400元。经营成果为:1400元(收入)-1795(支出)-395元,也就是说在完全舍饲精料育肥的情况下,每饲养一头成年母牛年亏损395元”。 

 

中畜协牛业分会的结论是 “目前采用集约化大量舍饲养殖繁殖母牛来生产犊牛基本是无利可图,甚至可能还要赔钱”可见,我国肉牛养殖不能照搬美国的育肥场模式。中国的养牛业不适合把育肥环节独立出来,我国的养牛模式必须转型,必须走节粮型畜牧业的路子,不以精料育肥,以减少对玉米大豆的依赖,以摆脱国际化风险。

 

在中国搞精料育肥,搞工厂化规模化育肥,搞专业化肉牛育肥,不适合中国国情。育肥环节一头连着架子牛,一头连着育肥牛的销售市场。规模育肥户的利益来源于差价,架子牛价格高低,育肥牛行情好坏,决定养牛户收入和效益。对于养牛户来说,养育肥牛盈利的关键在于能够买到价格低廉的架子牛,进而谋求出栏肉牛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但是,这几年的事实证明,要获得这样的差价是十分困难的,并且颇具风险性。(刘玉满《澳大利亚学者对我国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分析》中国畜牧兽医报 2009-1-4

 

采取育肥牛模式存在产业链条过长的弊端,在饲养阶段有种牛场、犊牛繁殖场、架子牛场、育肥牛场等环节。而且这些环节都互相分离,是各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各环节之间都需要经过市场交易来运作,由于存在市场不确定性,存在想买时价格高或买不到,该出栏时行情差价格低的情况。这些都会增加养牛户的交易成本。

 

育肥牛价格会低迷时,架子牛虽然便宜,育肥场也难以盈利。采取工厂化精料育肥模式,架子牛与育肥牛二者之间有一次交易,会发生交易成本。特别是大规模育肥,面临国内牛肉市场空间窄小,出口受阻困难的市场情况。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行情大起大落,经营大红大黑,大赔大赚,搞规模化精料育肥风险很大。

如果由农户实行“母牛 + 犊牛 + 架子牛 + 育肥牛”一条龙饲养。母牛是自家的生产资料,牛犊由自家母牛繁殖生产,架子牛由自家犊牛长大而来,育肥牛用自家架子牛培育而成。不用到市场上购买,减少了外部交易环节,克服了市场信息不确定性的困扰,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

 

农户实行“母牛 + 犊牛 + 架子牛 + 育肥牛”一条龙饲养。饲草饲料在自家田地里种植,廉价甚至无偿获得饲草和饲料资源,小型牧场建在自家的田间地头,粪肥直接施入自家农田,既降低了种田成本,也降低了养牛成本。这样,就具备了产业竞争力,养牛户生存能力大大增强。即使在行业最低谷的时刻,也能坚持住不垮台,等待市场高峰期的到来,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转型肉奶两用牛向肉牛要奶实现肉奶双收

 

我国东北中原农区已形成庞大的西门塔尔改良牛群。这是发展肉奶结合牛的宝贵资源。德系西门塔尔是世界著名的乳肉兼用牛种子选手,利用这两大优势资源进行杂交繁育,即能迅速转型为肉奶两用牛,实现肉奶双收的目标。

我国目前单一奶牛和单一肉牛的养殖结构,片面追求高单产的目标导向,推崇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养牛户缺乏弹性,没有应变能力,不能与市场变化互动平衡,经常陷入无法解套的被动困局。由于全部饲养高单产的荷斯坦奶牛,奶农无法调节饲养量。因为荷斯坦牛产奶水平高,但肉用性能差,当作肉牛杀掉得不偿失。

 

同时奶农也无法调节产奶量,因为奶牛不论产奶量多与少,饲草饲料照吃不误,降低产奶量却不能同步降成本。这种刚性僵化的养殖结构,农民只好被套牢,硬着头皮坚持。农民饲养肉牛也是同样情况,其收益仅是单一的牛肉,饲养36月龄的肉牛,期间毫无回报,没有综合收益。如果是肉奶结合牛,期间可以收获奶,农户获得了鱼与熊掌兼得的效果。

 

在发达国家的养牛业中,肉奶结合或奶肉结合的例子很多,如美国牛奶生产过剩,促使将其部分奶牛用于肉牛生产,英国也是类似的情况,也是因为牛奶过剩,将奶牛转型为肉牛,具体方式是用肉公牛对奶母牛进行杂交转型。我国农区肉用牛种群基础庞大,且多是西门塔尔改良牛。利用德系西门塔尔(弗莱维赫)对其进行杂交改良,可以将其转型为肉奶两用牛,实现向肉牛要奶,肉奶双收的目标。 

 

东北中原等农区肉用牛种群基础庞大,且多是西门塔尔改良牛,这是发展我国肉奶结合牛的宝贵资源,是现成的种群基础。在东北地区需要把乳肉结合起来,将肉与奶具体地结合在每头牛身上,向肉牛要奶,实现乳肉结合一体化发展。饲养乳肉结合牛,奶农既获得牛奶的收入,也获得牛肉的收入,获得的是综合收益。这样,我国农区奶牛业就能低成本迅速地大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牛奶生产基地。同时,还能带动肉牛业低成本地迅速地大发展。 

 

东北中原等农区如果转型发展肉奶两用牛,就拥有了弹性灵活。牛奶过剩时向肉倾斜,牛肉过剩时向奶侧重,反之亦然。每头牛都是一个生产车间,亦肉亦奶,肉奶结合。奶农可获得综合收益,既有奶的收益,还有肉的收益。养牛户拥有了微观调控的主动权,能够动态调节肉与奶的多与少,增强了适应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扩大了养牛业的生存空间。

 

肉奶两用的德系西门塔尔牛,既是奶牛业摆脱困境的突破口,也是肉牛业振兴发展的出路。乳肉兼用的德系西门塔尔牛肉用性能与专用肉牛品种接近,远远高于奶牛。(成年公牛体重可达1200kg,育肥牛日增超过1300g,成年母牛不低于750g),产奶性能与荷斯坦牛不相上下(年产奶量可达7T)。我国农业部已与德国有关部门合作推广德系西门塔尔(弗莱维赫)乳肉两用牛项目,推广德系西门塔尔的号角已经吹响。

 

五、利用微生物作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低成本养牛业

 

《科技日报》(叶书宏 赵燕燕 )(2012-06-07<蚯蚓是这里的壮劳力><——从垃圾处理看智利人的循环经济理念>报道,智利人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利用微生物作为生产力,在回收处理部分垃圾的同时,还酿造出享有盛誉的葡萄酒,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循环经济模式。文章中在主人公马努埃尔·瓦伦西亚是平塔纳区环境管理局主任,他指挥着数百万专门从事垃圾处理的特殊员工。这些勤劳的“员工”几乎每天24小时都在工作,“工资”却只有不到1美元。这并非马努埃尔在“剥削劳工”,而是利用加利福尼亚红蚯蚓进行有机垃圾分解。

 

经过蚯蚓对有机垃圾的分解处理,其重量能减少84%,同时还可产生高质量的肥料用于城市绿化和有机蔬菜种植。通过这种方式每吨垃圾的处理费用不超过1美元,大大少于传统垃圾处理方式所花费的成本,而且不会污染环境。微生物是一种可再生的农业生产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业资源。让微生物给人类干活不要工资,是一种低成本廉价的生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需将种植业、畜牧业与微生物跨界结合起来,形成农牧产品之间营养物质循环利用。提高农牧领域之间互供产品的能力,提高农牧产品产量,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

 

1、发展养牛业就是利用瘤胃中微生物

 

养牛业是人类成功利用微生物的产业,牛能够神奇地把吃进去的草变成奶,是在微生物的帮助型实现的。原因是牛拥有瘤胃这个特殊器官,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瘤胃微生物。这种特殊的消化道结构赋予了牛特殊能力,帮助它们成功地将草变成奶。发展养牛业就是利用瘤胃中微生物,依靠瘤胃微生物转化饲草的能力,将人类不能利用的牧草秸秆转化为肉奶食品。通过养牛能够把不值钱的东西转化为值钱的东西,这是微生物的功劳,是微生物充当志愿者帮忙的结果。

 

2、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

 

现在农业部大力推广的“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生产菌体蛋白饲料。 “糠麸鸡粪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与其大同小异。所用菌种都是酵母菌、乳酸菌和放线菌。都是根据微生物发酵原理。东北酷牛养殖户利用糠麸新鲜鸡粪等农副产物做原料,生产“发酵菌体蛋白饲料”。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把其中的非氮蛋白转化为优良的菌体蛋白,从而生产出优质菌体蛋白饲料。这种高蛋白饲料的营养成分符合饲料标准,最适合用于饲养肉奶两用牛。

 

3、靠乳酸菌大量繁殖整株就近青贮玉米秸

 

玉米秸青贮是保质性能好的储存方式,是制作成本低的玉米秸加工方式。这项工作是靠乳酸菌大量繁殖活动完成的。青贮坑就是微生物的生产车间。由乳酸菌充当志愿者,从事无偿劳动,不需要农民付费进行发酵生产。农区玉米秸是数量巨大的饲草资源,也是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青贮玉米秸还是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饲草资源。采取省工简便的免铡整株就近青贮。可以在时间紧人手紧张的秋收大忙季节,实现玉米秸的快速大量青贮。

 

六、将玉米秸开发成‘质优价廉量大’的养牛饲草资源

 

农区玉米秸是数量巨大的饲草资源,也是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青贮玉米秸还是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饲草资源。采取省工简便的免铡整株就近青贮。可以在时间紧人手紧张的秋收大忙季节,实现玉米秸的快速大量青贮。

 

我国的养牛业来看,国际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与国际竞争对手澳大利亚、新西兰相比,在饲养成本方面缺乏竞争力。主要是我们的肉牛饲草饲料成本高,我们的奶牛同肉牛一样,也是饲料饲草成本高,因而陷入了困境。

 

新西兰草场实行私有化,牧场主自家拥有草场,自家的奶牛吃自家草地上的饲草,不用花钱买饲草,饲草成本是最低的,几乎是零成本。在我国养奶牛或者肉牛,由于追求规模化经营,养牛户自家没有草场资源,也缺少种植饲草料的配套土地。因此,饲草需要购买,饲料也需要购买,由于养牛户缺乏“质优、价廉、量大”的饲草资源,提高了奶牛及肉牛的饲养成本。

 

人类为什么会去养牛?因为,“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即牛能够将人类不能利用的牧草秸秆转化为肉奶等食品。牛有‘把不值钱的东西’转化为‘值钱的东西’的本事。如果牛吃进去的是奶,挤出来的是草,由于得不偿失,人们就不会去养牛。

 

在我国发展肉牛业需要饲草条件,需要有廉价的饲草资源。如果买草买料养牛,如果高价地获得饲草,就会增大饲草成本,就会得不偿失。当前,我国肉牛业特别需要低饲草成本的支持。养牛户的饲草资源,不仅要廉价,而且还要量大。因为牛个体较大,相应地饭量也大,需要的饲草量较多。

 

同时,饲草来源不仅要价廉和量大,还得要质优,不然牛吃了不长肉、产奶少,仅能维持生命,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发展养牛业不能笼统地讲饲草资源,而是需要廉价地解决饲草资源,需要获得量大的饲草资源,还必须是质优的饲草资源。

 

肉牛养殖环节的商业化,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只有具备低饲养成本的条件才能生存。美国的肉牛分布区域,主要由该地区是否拥有低价牧草和粗饲料来决定。西部和西南部的大面积土地由于得不到充足的降雨,只能种草而不能种植粮食作物,因而成为种草放牧养牛的区域。(《动物科学概论》张沅傅金恋著译)

 

由此可以看出,养牛业能不能大发展,什么地方可以成为优势产区。取决于该区域是否用优质、价廉、量大的饲草资源,解决不了质优、价廉、量大的饲草资源问题,发展养牛业就是搞无米之炊,难以持续发展,也不会有什么戏。 

 

中国是饲草资源异常缺乏的国家,农区养牛要将目光盯在农作物秸秆上。只有在玉米秸问题上实现突破,我国的农区养牛业才有戏,因为这是我国农区唯一量大价廉的饲草资源。东北中原西北地区的玉米秸资源,是数量巨大的饲草资源,也是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玉米秸经过青贮,还是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饲草资源。青贮可以提高适口性,提高消化率,提高营养价值,是玉米秸利用的最佳方式,在全世界被普遍采用。

 

国外普遍推行玉米全株青贮,种植的是专用青贮玉米,连秆带穗全株切碎,制成青贮饲料。这种方式提高了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大大提高了能量、蛋白质的收获量。在中国玉米产区,农民不愿接受玉米连秆带穗全株青贮,认为不把籽实收获起来,地等于白种了。实行玉米带穗全株青贮,不仅存在农民心理习惯障碍,也存在着比较利益低、机会成本高的问题。现在畜牧业收益低风险大,农民将玉米粒与秸秆一起贮在地下,用来饲喂牛羊草食动物,最终能否挣到钱是未知数没把握,自然不愿带籽实全株青贮。

 

采取铡切青贮方式,虽然能够保证质量和饲喂方便,但在人手紧张、车辆缺乏的秋收大忙季节无法实施。待到收割时,玉米秸秆已经枯黄,丧失了玉米秸青贮地大好时机。玉米穗达到乳蜡熟期可以收获,而玉米秸仍然青绿,适合青贮的这段时间极短,仅二三周时间。这段时间非常宝贵,转瞬即逝,如果不能紧紧抓住,就会错失良机。只有采取省人、省钱又操作简单的“免铡就近青贮”,采取极为省工简便的不铡切整株青贮、不长距离运输的就近青贮。才能够在短短的两三周内,将青绿玉米秸青贮入坑。

 

玉米秸免锄就近青贮采取逆向操作的方式,由传统的“先铡碎后青贮”转变为“先青贮后铡碎”,对切铡时间进行置换,把农忙时的工作转移到农闲时来干。待到饲喂的时候,农忙季节已过,有充分的时间和人力来进行切铡处理,实行边铡边喂。玉米秸免铡整株就近青贮好处多多,可以使玉米秸由地面堆放变为地下青贮,不占地面空间,不污染村庄庭院,减少火灾风险,有利于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